羅瓦涅米 Rovaniemi - 隨手拍

那些歐洲教我的事…
1、在台灣也許是第一名,到了歐洲可能只有中段班的程度,甚至是倒數幾名。歐洲教我要擴大視野、懂得謙卑。我帶團時合作過的當地導遊,很多都有第二專長,例如法律與電腦,其中有位在盧比安納的女導遊,還曾來過台灣師範大學學中文,回國後從事翻譯工作,兼差當導遊的。
2、在台灣做任何事都會在意他人的眼光,為了融入社會上的主流價值觀,必須不斷切割自已。但歐洲多元的文化、宗教、種族、教育上的觀點,告訴我們不用擔心跟別人不同,只要不違法,了解與善待自已,讓自已快樂才更重要。
3、在台灣生活上以追求金錢與物質滿足為主,花時間在比較最新款手機、限量名牌包、住家大小、子女成就。歐洲教我要花時間在思考與閱讀上,沉浸在豐富的歷史文化、生活美學、飲食風俗、多元藝術時,我腦中不時會迸出有趣的想法,例如麥地奇家族與法國菜、畢卡索與梵谷的不同人生、路易十四的高跟鞋、黑死病造成的社會恐懼,在一戰出生二戰長大的人的看法。當用第二層思維來看待台灣生活中的大小事時,就不會有太多煩惱和計較了。
4、台灣的日常生活其實有不少歐洲元素,像小時候唱的快樂頌是來自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念故鄉是來自於德弗札克的第九號交響曲;垃圾車播放的音樂是貝多芬的「給愛麗絲」和巴達婕芙絲卡的「少女的祈禱」;旅館大廳播放的背景音樂經常是韋瓦第的「四季」;總統府的建築風格曾經從哥德巴洛克,討論到辰野金吾式樣;婚禮上聽到的是華格納的「婚禮合唱」及孟德爾頌的「結婚進行曲」;丹堤咖啡的店名源自於義大利詩人但丁;好萊塢電影中的雷神來自北歐神話;新住宅大樓常用歐洲城市命名。更不用說很多人家裡有德國的咕咕鐘、RIMOWA的行李箱、法國的紅酒、瑞士的手錶、比利時的巧克力等進口商品。我覺得人類天生就有求知與學習的欲望,當我們將學術研究與知識整理出來,轉換成一般人容易了解的方式,就可以連接歐洲與台灣之間的文化橋樑。
5、帶團中透過與遊客的討論與互動,會產生很多有趣也值得研究的主題。像我帶團時曾跟客人聊到巴薩米克醋的歷史、吃鴨肉的歐洲國家、亞當該有肚臍嗎、經濟強弱會影響幣值嗎、為什麼海鮮飯米心不熟、義大利披薩怎麼沒有台灣的好吃、啤酒為何比水便宜等等。
6、歐亞非洲的歷史與生活,數千年來有很多縱橫交錯的地方,可以合併成「大歐洲」來形容。例如歐洲歷史多半從古希臘開始講起,但古希臘的高度文明不是突然就出現在人類歷史上的,更早的兩河流域蘇美文化和同時期的古埃及,都影響了希臘文明;西元四世紀的民族大遷徙,來自亞洲的匈人入侵歐洲,這批匈人的歷史可以往前提到漢武帝對匈奴的分化離間政策;曾帶兵打到維也納的土耳其,除了可頌跟咖啡,也可以連到唐朝的突厥,以及想加入歐盟的心態;歐洲常見的食材與香料,可追朔到大航海時代的拉丁美洲,再因歐洲的殖民政策,傳往了亞洲與台灣;還有像著名的李約瑟難題: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發生在西方社會而不是近代中國。
7、歐洲孕育了不同的文明,在宗教上主要有猶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縱觀歷史上從千年前的宗教戰爭,一直到當今二戰後的和平局面,在世界各地雖仍有區域性的對立與衝突存在,但當1986年首位天主教教宗訪問猶太會堂,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越過台伯河向猶太會堂的團體表達敬意;2016年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與俄國東正教宗主教基利爾在古巴見面,這是兩教分裂近千年後雙方領袖的第一次聚首;2021年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前往伊拉克訪問穆斯林什葉派領袖阿里西斯塔尼等事件,就代表了文明共存與宗教寬容的趨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