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瓦涅米 Rovaniemi - 隨手拍

鍾理和先生是二戰後著名的鄉土文學作家,在當時以反共小說與懷鄉散文為主的文壇中顯得珍貴特別。其文字風格質樸寫實,雖然寫作內容多半以高雄、屏東為主,但因範圍小而能寫的靈活與深刻,沒經歷過五十年代農村生活的讀者們,都能感受到其平凡故事中所傳遞的人文與感動。作者生命中的苦難與遭遇,成就了他的創作能量,也促進了台灣人對自已故鄉、文學、歷史的認同,並延伸出七十年代後另一波鄉土電影、音樂與文學的風潮。他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中篇小說《雨》及短篇小說《原鄉人》、《貧賤夫妻》等,一生創作共計長篇小說一部、中篇小說七部、短篇小說四十一篇,還有部分詩歌和散文等約六十萬字。
鍾理和出生於1915年12月15日,當時台灣在日治時期,國際上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其出生地是屏東縣高樹鄉,屬傳統六堆聚落中的右堆,六堆是客家人為了保鄉衛土,將堆(隊)取代「營」,以和官軍有別,六堆分成前堆、後堆、中堆、左堆、右堆、先鋒堆,由於下淡水溪一帶的客家人生活環境夾在福佬人、馬卡道族、排灣族、魯凱族聚落之間,人數居劣勢的客家人遂以常態性的團練組織維持其族群生存及地方治安。
鍾理和的父親鍾鎮榮,是六堆地區著名的地主和企業家,在高雄屏東等地有農場、碾米廠、木材行、磚瓦窯、布莊等事業,與中國、日本也有經商貿易往來,因為在地方上極具影響力,警察公部門都會對他稍有禮遇。甲午戰爭後,鍾鎮榮不滿於殖民統治,因而在登記戶籍時將其姓名改作「鍾蕃薯」。鍾蕃薯娶了多位妻子,鍾理和即是由二房太太所生下,其幼年時體弱多病,托給當地神明當契子,以保佑平安順利長大。1922年進入鹽埔公學校,畢業後因體檢不合格,無法報考高雄中學,遂開始接受私塾漢文教育至1932年,在家自修時已大量閱讀《楊文廣平蠻十八洞》等新體小說與古典漢文詩詞,及父親在國外經商時所帶回書籍。
十六、七歲時的鍾理和因容貌英俊、文質彬彬、氣質優雅,同輩兄弟相親時,都不敢讓他陪同,因為女方總是先注意到一旁的鍾理和。他曾要求到日本學繪畫,遭到具客家務實性格的父兄反對,只好經常在台遊覽觀察,曾參與屏東郡教育課的登山隊,1936年寫成《登大武山記》,1937年寫成《理髮匠的戀愛》小說,是現存最早完成的文學作品。平日協助父親管理在美濃尖山的笠山農場,農場裡種植咖啡、荔枝、香蕉等高經濟果樹。他在農場負責買辦、巡山、帶工、晚間整理文牘帳冊。在笠山農場時認識了他日後的妻子鍾台妹,大他4歲的鍾台妹(1911年出生)是美濃佃戶,幼年喪父,身為家中長女,女代父職,農場招工時過去打工,某次發薪水時,鍾理和注意到鍾台妹的長相,台妹有雙漂亮的眼睛,額頭皮膚白嫩地彷彿看到血管,鍾台妹不只容貌出眾,其待人溫柔、處事果斷,也是鍾理和格外欣賞的特質。
((同姓之婚))文章片段--
我每天特別關心她,
發工單時,總設法和她聊上幾句話。
有時,我們的眼睛互視一下,她就向我靜靜地笑笑,
那細碎的牙齒,閃得我的心臟幾乎停止鼓動,
我發覺自已是在愛著她了。
這段感情隱瞞五、六年後,被家人發現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當時習俗上同姓結婚是犯了大忌,加上身份的差距,門不當戶不對,這門婚事完全不被家人允許與社會大眾祝福。激發了鍾理和對抗傳統封建的意志,打算離開封閉的台灣社會。1938年6月他叫台妹等他兩年,想先出去闖一番事業後再回來接她,地點正是日本當時極力宣傳的滿洲國奉天(瀋陽),隻身前往滿州自動車學校學習。鍾理和通日語、漢語適應快,1940年秋天取得駕駛執照,任職於奉天交通株式會社,經濟自立後,1940年7月返台,決心放棄富家子弟身份,帶著鍾台妹由高雄搭船,經基隆、日本轉釜山,最後抵達滿洲瀋陽。隔年鍾台妹於瀋陽生下長子鍾鐵民。
1941年時,祖籍廣州梅縣的鍾理和,對日本高壓統治的殖民失望,離開滿洲國前往原鄉,攜帶妻小偷渡出關遷居北平的大雜院裡。這期間主要靠台妹賣木炭做點小生意維持開銷,鍾理和則繼續專事寫作,他在大雜院裡體驗了社會百態,完成小說《夾竹桃》(北平:馬德增書局,1945)一書並出版。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引起了旅居北平的台灣人騷動,年底鍾理和一家三口加入華北難民尋求返台。1946年3月底以難胞身份從天津轉上海返回臺灣,原本不打算再回故里的鍾理和這時倉皇回台,父親雖在返台前三年便已去世,分財產時仍留有一份農地與簡陋的房舍給他,同年4月中靠著旅居中國八年時會說一口流利的京片子,應聘於屏東縣立內埔初級中學擔任代用國文教師。
當回台的生活安定下來後,7月份次子鍾立民出生,八月份鍾理和被診斷罹患肺結核病,由於肺病不斷惡化,只好辭退教職,北上臺大醫院診療,在松山療養院治療三年未曾返家。1950年5月冒著危險,接受胸廓整形手術切除右胸六根肋骨,之後雖然病情穩定,但因此散盡家產,身體孱弱無法進行一般勞動,生活重擔全在鍾台妹身上,1954年時次子鍾立民因急性支氣管肺炎過世。
((鍾理和日記—片段))--
而今我只能在藝術裡,在創作裡
找到我的工作與出路、人生與價值、平和與慰安。
我的一切的不滿與滿足、悲哀與歡喜、怨恨與寬恕、愛與憎……
一切的一切,在我都是驅我走近它的刺激與動機。
甚至是糧。
1956年時42歲的鍾理和,才以長篇小說〈笠山農場〉獲得中華文藝獎第二名(首獎從缺),奠定其文壇地位,也開始與其他本土作家有所往來,加入鍾肇政發起的刊物《文友通訊》。居住在桃園的鍾肇政也是客家人,和鍾理和沒有親族關係,兩人不曾見面,但多次通信。鍾理和最後三年的生命裡,是他一生中發表文學作品最豐富的時期,1959年寫成短篇小說〈原鄉人〉,因為戰亂與後來的肺病,鍾理和一生未曾造訪他的「原鄉」廣東梅縣。由於文壇友人相助,鍾理和的作品開始頻繁地獲得刊登機會,尤其在1959年到1960年之間於《聯合報》副刊連載(林海音主編)。1960年8月4日,他在修改中篇小說《雨》時喀血而死,得年46歲,留下最大十九歲最小三歲共四名子女。他因鮮血濺灑在書稿之上而被後人稱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此後,親族依其遺囑火化遺體,並將之安厝於家鄉附近朝元寺奉祀。鍾理和臨終前曾交代家人要燒掉原稿著作,也希望後代不要從事文學創作,所幸兒子仍堅持保留手稿,並將其著作完整收集整理重新問世,後代子女也繼承鍾理和的文學基因,在文壇上各有擅長,遺孀鍾台妹則於2008年過世,享壽97歲。
目前在屏東縣高樹鄉廣興村的鍾理和故居已被列入歷史建築,修復完成並設立解說牌,供民眾參觀緬懷。另有一鍾理和紀念館,位於高雄市美濃區,為鍾理和十八歲後之居處、鍾理和文教基金會所在地,是台灣第一座由民間發起的平民文學家紀念館,館外設有台灣文學步道。
鍾理和全集有三個版本:
(一)1976年,由張良澤教授整理彙編共8冊:
全集一《夾竹桃》(中篇小說集)
全集二《原鄉人》(中、短篇小說集)
全集三《雨》(中、短篇小說集)
全集四《做田》(短篇小說及散文集)
全集五《笠山農場》(長篇小說)
全集六《鍾理和日記》(日記)
全集七《鍾理和書簡》(晚年致鍾肇政、廖清秀的書簡)
全集八《鍾理和殘集》(未完成作品、相關評介和追悼鍾理和的文獻)
(二)1997年,由兒子鍾鐵民整編共6冊
(三)2009年,由孫女鍾怡彥編,《新版鍾理和全集》(共8冊)
備註一 : 中國古代因倫理和生理上的考量,確實有同姓不婚的制度,認為同姓通婚將 影響種族的繁衍和後代的素質。唐律規定同姓結婚要坐牢二年,明清則規定 同姓結婚者要離異,並各杖六十大板。古時候認為同姓必同宗,但後世人口漸漸多了,同姓早已未必有血緣關係,到了清末則刪去同姓不婚的規定。可以理解三、四十年代的台灣社會仍相對傳統保守,如果是現在,那些大姓如陳李林黃該怎麼辦,隨便在路上都遇得到同姓的陌生人。韓星宋仲基、宋慧喬幾年前宣布結婚時,也爆出韓國有同姓氏不能結婚的傳統習俗,我當時還想說韓國一堆姓金的該怎麼辦。
備註二 : 3、40年代的人談戀愛比較含蓄,鍾理和當年邀台妹去瀋陽的理由是要去為他做飯,而不是明說要私奔遠離家鄉,後來記者曾訪問過鍾台妹,問她當初怎麼那麼大膽,不通日語,國語也說不好,到那麼遠的瀋陽,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萬一被拋棄怎麼辦,鍾台妹回答說,如果再一次她還是願意跟去,因為她始終相信先生絕對不會拋棄她的。
備註三 : 《夾竹桃》內含〈夾竹桃〉、〈游絲〉、〈新生〉、〈薄芒〉4篇中短篇小說。故事背景為作者四○年代中期以前在北平生活經歷的縮影,在這些作品中,充斥著作者的反封建主義、戀愛自由、人道主義等主張。中篇小說〈薄芒〉,以寫實手法,描寫一對情侶因父親反對而被拆散的悲劇故事,所要批判的是父親為了自己的私欲,而犧牲女兒的婚姻。〈游絲〉則是強調自由戀愛的可貴,反對父母干涉婚姻。〈新生〉的主旨在說明正義感與物質生活的矛盾。上述的3篇作品,每篇都交織著鍾氏年輕時的理想和熱忱,但由於主題不夠深入,以致於作品缺乏真實感。《夾竹桃》的壓軸作品是〈夾竹桃〉,這篇作品很寫實地描述北平某個大宅院內的生活狀態和人生百態,觀察的角度十分銳利。有數月就調漲房價的房東邵成全,有打小孩像擂鼓的莊太太,虐子致死的林大順妻,寡婦常與林大順妻吵架,寡婦兒子偷竊,老太太失智又近失明,竟被不肖的三兒子及媳婦侵奪食物,文中穿插人道主義者黎繼榮和曾思勉的對話,批評中國社會的弊病,這是一個灰暗的病態世界。〈夾竹桃〉代表了鍾理和早期的文學風格,熱情、富批判性,與後期的作品風格完全不同。是鍾理和生前唯一親手出版的作品集--(以上由鍾理和孫女鍾怡彥撰寫)。
備註四 : 1980年的電影《原鄉人》是導演李行的作品,即是根據鍾理和的小說-原鄉人改編,男女主角是秦漢與林鳳嬌。電影除了小說中的內容,還包括鍾理和在中國的經歷,以及抗戰勝利後回到台灣的故事,影片獲得1981年第18屆金馬獎的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備註五 : 原鄉人電影的主題曲歌詞--鄧麗君演唱 莊奴作詞 湯尼作曲
我張開一雙翅膀
背馱著一個希望
飛過那陌生的城池
去到我嚮往的地方
在曠野中 我嗅到芬芳
從泥土裡 我攝取營養
為了吐絲蠶兒要吃桑葉
為了播種花兒要開放
我走過叢林山崗
也走過白雪茫茫
看到了山川的風貌
也聽到大地在成長
在曠野中 我嗅到芬芳
從泥土裡 我攝取營養
為了吐絲蠶兒要吃桑葉
為了播種花兒要開放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