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瓦涅米 Rovaniemi - 隨手拍

一提到法國,很多人會想到法國大餐是世界三大菜系之一、街上到處都看的到咖啡館跟餐廳,店內每種食物都好看可口誘人又高熱量,那~~為什麼在當地很少看到胖胖的女生呢?
這問題應該是帶團去法國時,排行在團員們的十大疑問之一,更正~~應該是最多人想問的,有點趣味,所以我想紀錄一下我的回答。
前提:考量到現實上的航線航班在那起降,行程順不順坐車遠不遠,景點重複性會不會太高,市場需求跟接受度等原因,當我們在台灣提到要去”法國”旅遊時,七八成都選擇參觀首都-大巴黎範圍的景點,偶爾才會有南法普羅旺斯馬賽尼斯的行程,至於霞慕尼白朗峰聖米歇爾山就極少,更不用說其他城市或地區從來沒排進行程了。至於我們在生活中常聽到的布列塔尼、波爾多、香檳區、勃根地…等等都不在主流行程中。所以~大家說的”法國女生”,其實主要就是說”在巴黎看到的女生”啦!
先附註一下:法國面積有64萬3千8百平方公里,幾乎台灣的18倍大;法國人口有6千5百多萬人,大約台灣的三倍人口。在一個比台灣大上許多,人口也更多的國家~怎麼可能都沒有胖女生呢?當然~有啦,而且受到美式飲食影響及新世代生活型態的改變,其實我覺得有越來越多肥胖的問題。
但主流上,大家多半都好奇也想了解法國女生怎麼吃,以下就是我對於法國的了解,和當地人相處的經驗,所提出的幾點想法:
1、
從小在家庭生活就學到的飲食觀念與習慣
試想如白紙般的小孩,如果父母親從小就訓練你要尊重吃飯與用餐禮儀這些事,在家要專心吃飯,不要分心看手機電視,不要暴飲暴食吃太多吃太快,感受原形食物的美味,培養味覺上的品味與營養學的知識,懂得去分辦與描述各式各樣的食材香料與菜色,學習搭配一天三餐或一周的飲食內容。我想從小就有正確適當的家庭教育,長大後就不容易變胖,應該說從小就不容易變胖。
2、
正常吃三餐不刻意挨餓,但要慎選食物
每次帶團時,旅館的自助早餐通常都是琳瑯滿目、色彩繽紛、種類眾多,讓人食指大動,我會鼓勵團員們盡量吃多一點,一來旅遊本來就要輕鬆放鬆,二來走行程時午晚餐時間不一定,口味上也不一定合意。但在法國人的生活中,我覺得早餐其實吃很少,常常就是麵包或可頌、果醬、咖啡而已;法國人的午餐才比較豐富與重要,在餐廳吃最少就是三道式,第一道是湯或沙拉,第二道主菜,第三道甜點,最後用咖啡收尾。比較特別是先喝湯再吃主菜,甜食一定最後吃,咖啡以espresso為主,不加牛奶不加糖。晚餐回家自已料理為主,份量適中,有時太晚吃就會吃沙拉麵包清淡一點。
我覺得三餐一定正常吃,食欲上才會獲得控制與滿足,身體感覺也比較平衡,不容易一次吃過多;如果一天只吃一或二餐,中間挨餓太難受了,無法專心工作頭腦無法思考,結果下一餐會想吃更多,我想法國人也覺得不夠善待自已。
另一重點是吃什麼,盡量以營養均衡的多元化原形食物與大量新鮮當季蔬果為主,就像台灣說的天天五蔬果,疾病遠離我一樣,少吃化學合成、精緻加工、添加物過多的食品,身體負擔太大。其實自已的身體就是很好的醫生,如果你已經習慣原形食物的滋味,味覺會比較敏銳,當吃到不合宜的化學食品時會感覺不舒服。
3、
講究適合的餐具與用餐順序,專心吃慢慢吃,但不是天天都大餐
從吃飯前的心情醞釀~我要準備用餐了,像要開始進行一項神聖的儀式,或者說要開始享受用餐的樂趣了。接著挑選漂亮精緻的餐具,再來思考這一餐要吃什麼,以周為單位來計劃,比方說上一餐吃多了,這一餐就少一點;晚上有聚會大餐,中午就吃少一點;昨天肉吃多了,今天就蔬菜多一點。主動去思考自已這一周要怎麼吃的搭配與平衡,這樣三餐吃下來熱量也不會太超過,重點是慢慢吃多咀嚼~品嚐,看著你的食物~視覺味覺嗅覺,跟朋友家人邊消化聊天,每道菜有一定間隔時間,吃飯時不分心玩手機看電視,這樣一餐約一小時左右,吃法式大餐時三小時也是可以的。
法國人有個說法是:寧可吃一塊天然高級的巧克力,也不要吃一大堆廉價加工的巧克力。大意是多元化的食物攝取,紅酒要喝,乳酪巧克力要吃,甜點更不可少,不是為了減肥就放棄美食,而是這些所有讓人滿足的食物都要享受到,但每次要少量,選擇品質好的才願意入口。
4、
走路運動與多喝水
去過歐洲的朋友會知道天天要走很多路,我想在歐洲生活,走路的時間跟機會比在台灣時多,不一定要上健身房一次好幾個小時才是運動,而是分散在一天之中,自已製造很多次短時間走路運動的機會,走樓梯換搭電梯,提早幾站下車走路,想像自已像模特兒般的走路。
喝足夠的水喝好水,知易行難老生常談,但一定要堅持。長久下來身體會給你合 理的報酬。
5、
法國人的穿著美學與社會風氣,不從眾不骨瘦如柴
建議朋友們到歐洲可以觀察當地人的穿著,很懂得穿,不是說全身穿名牌,這樣有時也蠻醜的,而是很多素色深色大色塊的搭配,剪栽合宜,知道自已身體的特色,發揮優點掩蓋缺點。就連講求快時尚的ZAHA、H&M等在歐洲販賣的款式也跟亞洲不同,很有歐式的品味與美感,有機會去旅遊時建議可以去買一些。
當你人在法國時,完整浸淫在當地生活中,建築、顏色、光線、行人,視覺上都是千年來濃厚的法式美學,時間久了你會有一些藝術上的感受。如果整個社會風氣如此,你也會從善如流。另外每個人絕對是獨立的個體,獨立特色的美,要有自信也要自在,不是追求樣板化的五官,身材或穿衣風格上也不是只有一種美,所謂的瘦也不是骨瘦如柴的瘦,而是健康的瘦,可以想像一下西洋畫中的女子。
我想這不是要歧視不同身型的人,你的人生本來就是你的選擇,只是在健康上這樣是有好處的,我自已也覺得如此,法式飲食就是一種生活中的“品味教育“,倒底是為了生活而工作,還是為了工作而生活,吃飯只是為了生存下去,或可以是一種生活的講究與鑑賞,學習人家好的文化內涵,站在巨人的肩膀,與時俱進的進步。
“自律”~認識與照顧自已的身體,吃什麼~怎麼吃~吃多久~為何吃~何時吃~何地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