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福建自貿區-廈門片區導遊培訓

 

20182月利用帶團淡季,跟一群華語導遊朋友,去廈門參加導遊換證考試,通過測驗後,拿到了在福建自貿區的執業資格證,可以在當地旅行社任職帶團。雖然沒有選擇繼續在廈門發展,卻是我在旅遊業中相當難忘的回憶。以前去廈門,都是因為帶金廈旅遊團,這個考試讓我專程去了三趟廈門,不只快像當地人般的生活了,還能跟廈門的一線導遊共事,體驗大陸的考試過程,是很值得的經驗。

 

紀錄一下當時考試的機場歡迎詞與自選景點介紹

 

機場到酒店歡迎詞

廈庇五洲客,門納萬頃濤,各位貴賓大家好,歡迎來到廈門,我是導遊蔣駿凱,大家可以叫我小蔣,很高興能在這次旅遊中擔任導遊的角色,執行您所選擇的行程內容,希望通過小蔣的解說,不只讓大家瞭解廈門的人文歷史地理美食等,也能在行程結束後,跟小蔣一樣愛上這個四季皆美的廈門。大約二十分鐘後能到酒店,在此先跟大家說明行車安全事項,車輛行進間請不要站立走動,行車期間全程繫上安全帶,安全門在車輛的左後方,有特殊狀況時再去開啟,本車有定時保養維護,讓各位來賓先放心行車安全之後,才能好好享受廈門的食衣住行育樂。

先從”食”開始介紹-古語說民以食為天,以廈門菜為代表之一的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蒸、煎、炒、爆、炸、燜為主要烹製手段,具有清、鮮、淡、脆且帶微辣的獨特風味,尤以海鮮、仿古藥膳、素菜及風味小吃著稱。廈門著名的菜肴很多,比如十八羅漢佛跳牆、枸杞碎龍蝦、脆皮明蝦球、黃魚翅、蓮環鮑魚、沙拉香麻鰻、香酥魚排、鷺島松子魚、吉利甘露球等上百款海味菜。廈門的風味小吃也是久負盛名,有百多個品種。鹹點主要有燒肉粽、魚丸湯、蝦面、薄餅、芋包、蠔仔煎、土筍凍、沙茶面、油蔥果、炒條等等;甜食有花生湯、圓仔湯、貢糖夾餅、炸麻花、炸棗、炸蒜、麵茶等。可以說當地風味小吃,無論是海鮮類肉食類點心類都令人垂涎欲滴。但畢竟各位不是本地人,旅途中要保持身體健康的首要問題就是時刻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旅遊在外,品嘗當地風味小吃雖然是"飲食文化"的享受,但所吃的量不可太大,注意消化能力和服不服水土的問題,切忌暴飲暴食。最好不要太多地改變自己飲食習慣,注意葷素搭配、多食水果等。

“衣”的部分-廈門屬於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總體氣候比較溫和,雨量充沛。這裡夏季較為炎熱,78月份一般都在30℃以上;冬季溫度則經常低於10℃;全年平均氣溫為21℃。日照時間長,陽光充沛,所以廈門一年四季花木繁盛。建議大家早晚較涼,可以攜帶薄外套及雨傘以備不時之需,平時穿著透氣吸汗方便走動的衣物及一雙好走耐滑的鞋子。

“交通”的部分

機場部分-對外有廈門高崎國際機場距離廈門市區僅為10公里,是國內繼北京、上海、廣州之後的第四大出入境航空港。廈門與國內40多個國內大、中城市通航,此外還有到香港、澳門、曼谷、新加坡、馬尼拉、大阪等地的航班。目前正在興建的翔安國際機場是廈門市的新國際機場,位於廈門市翔安區大嶝島與小嶝島之間填海區,目前已在填海施工,2020年開工,規劃面積約23平方公里,計畫建設430004000米跑道,可同時供包括A380空客在內的200多架飛機停放,年旅客輸送量近期將達到4500萬人次,遠期可容納每年7500萬人次。

鐵路-廈門島有跨海長堤與大陸連接,鐵路可直抵廈門市區。廈門火車站位於廈禾路和湖東路口,已與多個大中城市相通。

水運-廈門港是我國東南沿海的天然深水良港,內可通我國沿海、長江中下游、九龍江幹支流和鄉鎮碼頭,外可通世界各港。

公路-廈門的公路通過高集海堤和廈門大橋與全省公路連網,形成了以福(州)廈(門)、廈(門)漳(州)主幹道為交通動脈的運輸網。廈門的主要長途汽車站有︰梧村汽車站(火車站斜對面)、湖濱長途汽車站、集美汽車站等。廈門每日都有幾十班公共汽車開往福州、泉州、漳州、龍岩、廣州、深圳、汕頭等地。廈禾路上有梧村長途汽車站,就在火車站斜對面。

內部交通

公車-市區裡有50條公交線路,巴士或雙層巴士全部實行無人售票,車票價均為人民幣1元。還有中巴,空調車。此外,還有專線小巴士,車身為天藍色,車首有起止站名,非固定網站及禁區以外的地方可隨處接載乘客(招手就停),車資由人民幣1元起累加,按到達目的地之實際路程付費。

計程車-廈門的計程車非常有秩序,都是排隊候車,一般在大的商場、購物中心還有專門的計程車接客區。廈門的計程車起步價8元,3公里後每公里2元。

“育樂”的部分-廈門主要的商業街有中山路、鼓浪嶼龍頭路、廈禾路、富商商業圈、白鷺洲購物遊樂城及湖濱中路等傳統的購物地點。廈大一條街、思北到大同路、禾祥西路有些特色小店,比較適合年輕人,值得花時間去淘寶。中山路在老市區,是最繁華的街道,這裡不僅有大型的購物中心,還有靚麗的精品小店,商品齊全、價格公道,是“中華十大街”之一。鼓浪嶼龍頭路是鼓浪嶼的主要商業街,這裡主要經營旅遊商品,有許多工藝品店、字畫店,不僅有廈門當地的工藝品出售,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古玩字畫;此外,龍頭路上還有出售南國乾貨的,大大滿足北方遊客的需要,不過可一定要記得砍價。

另外像漆線雕-是廈門歷史悠久遠銷東南亞各國,具有特色的民間工藝,自唐代彩塑興盛經特殊的製作方法纏以來,漆線雕便被繞出各種金碧輝煌的人應用於佛像裝飾人物及動物形象,尤其居民早在幾百年前漆線間傳統題材,如龍鳳、雕像就馳譽中外。廈門珠繡-以新穎別致、富麗堂皇、光彩奪目見稱,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廈門珠繡產品有珠拖鞋、珠掛圖,珠繡包等一百多個品種。這些產品均採用閃亮奪目,五彩繽紛的玻璃珠子和電光膠片,運用凸繡、平繡、串繡、粒繡、亂針繡、豎針繡、迭片繡等傳統的工藝手法、繡制出淺浮雕式圖案。全珠圖案構圖嚴謹、密不容針;半珠圖案優雅秀美,清新悅目。

還有像同安的特產-龍眼,粒大、皮薄、肉厚、多汁、清甜爽口。 過去是上奉封建帝王的貢品,現在是中外遊客競相爭購的佳果。有潤喉、解毒之效可止暈止吐的青果-即橄欖。歷史悠久的廈門藥酒都遠負盛名

從昔日的海濱小城到如今國際知名的魅力之都,廈門的飛速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和國際化進程的一個縮影。透過這扇門,世界將看到一個開放、包容、發展、多樣化的美麗中國,和一座有著古老文化氣息和時尚浪漫活力的城市。期盼未來幾天,各位來賓透過小蔣的介紹,能全方位感受廈門之美,先預祝您平安快樂,有任何需要或想瞭解的部分,請隨時告訴我,謝謝。

 

 

自選景點導遊詞-菽莊花園

2001年元旦兩岸小三通開啟,金門與廈門之間的通航,讓兩岸之間的交流跨出了關鍵的一步,廈門-中國的門戶,兩岸的焦點,廈門市背靠漳州泉州平原,面對金門諸島,所以金廈泉之間的通航又被稱為金廈泉小三通,從2008619日起,臺灣民眾可以比照金馬澎住民與台商自由往返兩岸,雖然之後兩岸緊接著展開大三通,多數人仍然選擇船班密集,價格比較經濟的小三通來往返兩岸,連大陸旅遊團前來臺灣旅遊也有不少會選擇走小三通這條路線,廈門市做為一個旅遊城市,它的整體風格是”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全市是由廈門島、鼓浪嶼,跟內陸九龍江北岸沿海部分地區組成,廈門原屬於古同安縣,早在明代就被視為是中國沿海的重要軍事跟交通要塞,1394年在廈門島曾經修築廈門城駐兵防守,16世紀下半葉起,廈門不僅成為福建華僑最重要的進出港口,還逐漸代替泉州的剌桐港跟漳州的月港,成為中國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17世紀中葉鄭成功以廈門做為反清複明的基地,並積極發展海上對外貿易,到了19世紀,中英鴉片戰爭之後,廈門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對當時的清政府來說,雖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但對廈門而言卻是進一步朝國際化發展的機會,1912年之後,廈門島及周邊諸島從同安縣分出,另設思明縣,1935年又將思明縣改為廈門市,成為福建省設立的第一個市,這比省會福州建市還要早了十一年,之後廈門市行政區逐步的擴大,最後同安縣被併入廈門市,日新月異高樓林立的廈門市,其實也有相當多彩的風光,有島嶼、礁石、山岩、寺廟、花木相互的輝映,僑鄉風情、閩南習俗、濱海美食跟異國建築融為一體,其中又以鼓浪嶼最具代表性,鼓浪嶼位在廈門的西南面,面積只有一點九一平方公里,島上居民約兩萬人,西元1646年清軍進攻福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暗中投降清軍,鄭成功勸說不成,便率一部分將士出走,以金門廈門做為反清複明的根據地,他在廈門設立不少練兵的場所,其中就包括鼓浪嶼日光岩的水操台,不過鼓浪嶼真正的美還是在於它的建築之美,有”萬國建築博覽”的雅號,西元1902年清朝政府跟日本、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等十國領事,簽定{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嶼就此淪為西方列強的公共租界,甚至成為多國共同管理的”國中之國”,各國傳教士、領事、商人爭相買地建房,之後更出現華僑投資鼓浪嶼的熱潮,來自各國各式各樣的建築,相繼在島上出現,而根據統計到1937年為止,鼓浪嶼建有586幢各式各樣的別墅,這些別墅或是規模宏大,或是小巧玲瓏,絕大多數由華僑所興建,其中以菽莊這個莊園建築最具代表性,菽莊建在1913年,是利用海邊的坡地,力求體現自然山巒的形態跟神韻所打造的園林,園林主人林爾嘉是臺灣板橋林家的後代,除了建築特色之外,近年來廈門也極力推展所謂的”鄭成功文化”,350年前鄭成功的鼓浪嶼水操台,就設在日光岩的水湄旁邊,屯兵的所在地就稱為龍頭山寨,因為日光岩又稱為龍頭山,而鄭成功打敗荷蘭收復臺灣的功跡,近年來成為廈門人津津樂道的事,但鼓浪嶼最引人入勝的還是在於鋼琴,鼓浪嶼的鋼琴曾經有五百架之多,它的密度居中國之冠,而島上的第一架鋼琴,正是菽莊主人林爾嘉所有,西元2000年的一月八日旅澳的華人胡友義先生,更將他一生所收藏的三十架鋼琴給捐了出來,開闢為鋼琴博物館,歷經兩次世界大戰,這些古鋼琴仍然完好無缺,然而鼓浪嶼之所以有”鋼琴之島”的美譽,最重要的還是因為這片土地,曾經誕生一大批的鋼琴家跟音樂家,在中國音樂史上譜出無數美妙動人的音樂

菽莊花園建於1913年,位於島南部,面向大海,背倚晃岩,東臨觀海園旅遊村,西眺港仔後海濱浴場。原是地方名紳林爾嘉的私人別墅,1955年改作公園。

全園分藏海園、補山園兩部分,各造五景。園內有蜿蜒的“四十四橋”,仿若履波;倚山建的假山,名為“十二洞天”,迂回相通,上下盤旋,別有風趣。園內各景互為補充,錯落有序,渾然一體;園在海上,海在園中,它既有庭院小園的精巧雅致,又有浪飛鷗翔的雄渾壯觀;動靜對比,相得益彰,遊人至此,流連忘返。

菽莊花園集世界園林藝術十大特點中的三個最有藝術個性的特點於一園,是很難得的。第一個特點是“藏海”︰就是人走在路上見不到海,到了花園門口甚至進了門仍見不到海,一堵黃牆擋住了視線,待到轉出月洞門,繞過竹林,突然“海闊天空”,取得突然見海的驚奇效果。先把海“藏”起來,而後大海奔騰聚至,引人踏海而行,來到海中的“觀潮樓”,觀賞海景,真是豪情滿懷。

菽莊花園的第二個特點是“巧借”︰是林爾嘉把臨海的坡面,海灣裡的礁石,漲落的海水全部利用起來,圍地砌階,造橋建亭,使原本十分狹窄的一個小海灣,借四周自然美景為鋪墊,變成涵納大海,頗有層次,視野寬廣的海上花園。這在中國的任一個城市,任何一個公園都無法領略到如此美妙的意境和情趣,這是菽莊花園最秀人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看到洶湧激越的海浪,澎湃往返;遠處的南太武,近處的擔嶼、青嶼、浯嶼,煙波浩渺、風姿綽約;前方的日光岩,英雄山乃至海滄的嵩嶼角都成了花園的外景,構成一幅動感的立體畫,十分秀美。

菽莊花園的第三個特點是︰“動靜結合”︰林爾嘉對動與靜的處理也頗為獨到,坡面建一片假山,按地支分裂為“十二洞天”,洞洞相聯。坡邊建有小亭小閣,休息觀景,表現靜雅的環境。海潮的流動,長橋的安臥,岸上花團錦簇,海中百舸爭流,都體現了動與靜的交融與和諧,匠心獨具。還有林爾嘉把臺北板橋別墅的小板橋也搬了進來,把眉壽堂,壬秋閣等建得小巧玲瓏,採用重簷歇山頂,飛簷翹角,琉璃粉牆,小橋流水,淡雅高潔,與海色、山色、天色渾然一體。組成了風格統一的中國傳統園林建築群體,使整座花園既有江南園林的秀美,又兼具閩南園林的亮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