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瓦涅米 Rovaniemi - 隨手拍

研究計畫
前言:此研究計畫是筆者從以下幾則有興趣的主題中,分析挑選之。
一、 探討米其林餐廳所用食材與飲食文化的關聯-以法國三星餐廳為例
歐洲不只有米其林指南,還有義大利紅蝦評鑑、英國的世界前五十大餐廳等其他認證制度。但米其林相對全球化,這幾年在台灣也是熱門話題,法國則是米其林故鄉。因此打算把法國目前29間三星餐廳的菜單拿來交叉比對,找出使用最多的前10大食材,研究廚師選用的原因、歷史來源,和藝術、宗教、醫學的關聯性。
二、 分析歐洲河輪、郵輪、長途巴士這三種交通工具對旅遊體驗的影響
歐洲的河輪旅遊發展久遠,以萊茵河與多瑙河的遊客最多。郵輪則以環地中海與北歐為主。長途巴士則比較不受季節與地區限制,可以穿梭歐陸各國。分別研究其使用者的類型、動機、行程特色、體驗過程、感受以及對永續旅遊的影響。
三、 西班牙朝聖之路-成功與失敗者的個案研究
走一趟800公里的聖雅各之路,本來就在筆者的人生計畫中,筆者想了解沿路的歷史與建築,想知道天主教徒與非教徒的感受是否相同,想知道中途放棄者的心情與後續發展,想知道完成朝聖之路者多年後的心得是否如故,想對比台灣人的宗教旅遊與宗教觀。
四、 世界遺產城市的古蹟保護V.S.觀光發展
歐洲有很多城市型的文化遺產,如薩爾茨堡、布拉格、班貝格、托倫等。要如何在廣大範圍、有居民生活其中、有各國遊客的情況下,維護文化遺產的完整性。想了解國際遊客到了該城市後,能得到那些幫助來認識與協助維護文化遺產。
考量研究過程所需的時間與難易度;是否能寫出新的觀點與突破等理由,筆者選擇以世界遺產城市作為研究主題。
研究主題
城市型文化遺產的管理與觀光運作-以托雷多為例
研究背景與動機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於1972年,在第十七屆會員國大會會議上通過了 「世界遺產公約」,目的是確認了文化與自然遺產是全世界人類的共同珍寶,負起對它們的保護與管理責任,是遺產所在國的義務。至2019年7月為止,登錄的世界遺產已達1121項,其中在歐洲地區有近500項之多。而成立於1993年的世界遺產城市組織Organization of World Heritage Cities,則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底下的一個國際性的非營利、非政府組織。該組織的宗旨是為了要幫助其會員城市,彼此合作與交流專業知識,改善其遺產管理的方法。目前已有250座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城市作為成員,其中在歐洲地區就有113座城市。
根據筆者的經驗,不論是跟團或自由行,只要到歐洲旅遊,經常會安排在世界遺產城市用餐、住宿或觀光。除此之外,節慶典禮、會議展覽、學術交流等各種活動,也幾乎是在世界遺產城市中舉辦。當多數遊客都會造訪這些城市,城市裡要保護的世界遺產又多,當地政府要如何同時發展觀光又能保護文物呢。因為如果是一座教堂、修道院、城堡、考古遺跡,或是自然保護區與國家公園等。由於是一個獨立封閉的環境,在保存與維護上比較容易執行,對於觀光上的量能、品質、監督也比較容易掌控。但當它從一棟建築物,擴大到一個建築群、一個城區甚至大半個城市時,要如何在遺產管理與觀光發展之間取得平衡,跟一棟封閉式建築物的管理方式一樣或是不同,是相對容易還是困難,畢竟城市是動態的、是有生命力的。
另一方面,當筆者每次向遊客介紹了世界遺產的價值與重要性後,在城市停留期間,其實很難讓人感受到確實進入了重要的保護區域。很少看到相關的告示牌,有時要特別走到某個街口才會看到世界遺產的標誌,必須主動到少見的遊客中心去詢問,以及配合時間去聽當地導遊的解說才會有感受。相反的,遊客們對遺產城市的第一印象通常是不方便,百年古蹟的旅館因為配合政府法規而不能改裝新型電梯,樓梯不能改成斜坡,冷氣空調的使用限制,房間格局與高低落差不能改變,走路地板聲音大,沒有無障礙設施等。其實遊客心中是有很多疑惑的,要不斷地經由導遊領隊的解說才能明白。
旅行團至少有領隊協助與說明,那自由行的遊客怎麼辦,不是每個遊客都會事先做好功課才出門的。從政策面到執行面,從聯合國到地方政府,不斷地開會、補助、呼籲,想凝聚世人的共識,但站在遊客的角度,如果沒有適當的宣傳會少了認同感,特別像宗教建築遺產:教堂、清真寺、猶太會堂等,在歐洲旅遊時隨處可見,卻少見遺產詮釋與呈現來感動遊客,加深印象與共同保護的動力。有時遇到郵輪團進港,超多遊客同時在遺產城市裡觀光,很難好好欣賞古蹟外,也怕不小心會造成無法恢復的傷害了。
研究目的與方法
世界遺產公約通過至今約50年,如何讓不同種族文化,不同程度的社會問題與經濟發展的所有國家,建立保存遺產的共識與方法,保護千年古蹟不讓其消失在人類歷史中,也能讓各種類型的遊客站在遺產面前時,能理解其價值,筆者決定以西班牙的托雷多作為研究城市。雖然歐洲有113座世界遺產城市,例如薩爾茨堡、布拉格,布達佩斯、柏林、愛丁堡等著名的旅遊城市,各城市中也不乏有天主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築物共存,但托雷多是唯一一個以三教和平共存的重要性登錄在世界遺產名錄中,特別吸引筆者的目光。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從政策面、執行面、當地居民與遊客的體驗中,分析做了那些事情來維護古蹟,同時發展觀光,有值得台灣借鏡,或者可以改進之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托雷多的說明如下 --- 托雷多城的歷史長達兩千多年,曾先後是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城市,西哥特王國的首都,科爾多瓦酋長國的要塞,基督教國家和摩爾人戰鬥的前線,以及西元16世紀查理五世統治時期的最高權力臨時所在地。托雷多城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在同一種環境中孕育了不同的文明,而產生多種文明的主要原因是三種主要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這塊土地上共同存在 --- 筆者發現縱觀歷史上從千年前的宗教戰爭,一直到當今二戰後的和平局面,在世界各地仍有區域性的對立與衝突存在,當1986年首位天主教教宗訪問猶太會堂,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越過台伯河向猶太會堂的團體表達敬意;2016年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與俄國東正教宗主教基利爾在古巴見面,這是兩教分裂近千年後雙方領袖的第一次聚首;2021年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前往伊拉克訪問穆斯林什葉派領袖阿里西斯塔尼等事件,代表了文明共存與宗教寬容的趨勢。借助對於遺產城市-托雷多的研究,筆者也希望能分析出原因與方法,是什麼樣的條件造就宗教、民族、文化並存在一個世界遺產城市中。
因此筆者將以下列方式,收集研究資料
‧研究西班牙的歷史背景、地理位置因素、人種思想的不同
‧分析官方資料與歷史文獻
‧拜訪當地觀光局、托雷多大學、居民、遊客、台灣駐西班牙代表處
‧實際走訪聖塞爾萬多城堡、托雷多主教座堂、聖若望皇家修道院、聖十字博物館、白色聖瑪莉亞教堂、聖母升天猶太會堂、光輝基督清真寺、托爾內利亞斯清真寺、托雷多城堡等景點。
希望能達成以下目的
‧呈現在登錄世界遺產前,托雷多當地的生活情況。
‧登錄世界文化遺產之後,都市計畫的改變,在遺產保存的政策面與執行面,成效如何,疫情之後的轉變。
‧觀光產業如何發展,是過度還是平衡,是有益處還是破壞。
‧托雷多各景點如何執行遺產詮釋與媒介,是否有教育的功能。
‧當地天主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的看法與做法。
‧分析出優點或缺點,提出建議與看法。
‧提供給台灣借鏡,台灣雖然有申請世界遺產的潛力,但目前在產官學界仍著墨甚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