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印歐語系家族

 

印歐語言的系譜圖

凱爾特語

島嶼

戈伊迪利語

GOIDELIC

蘇格蘭蓋爾語

曼島蓋爾語

愛爾蘭蓋爾語

布立森語

BRITTONIC

康伯瑞恩語

威爾斯語

康瓦爾語

布列塔尼語

大陸

凱爾特伊比利亞語Celtiberian

高盧語Gaulish

加拉提亞語Galatian

吐火羅語

Tocharian

希臘語

安那托利亞語

Anatolian

日耳曼語

北部

冰島語、法羅斯語Faroese、挪威語

瑞典語、丹麥語

西部

德語、英語、弗里西語、佛蘭芒語、荷蘭語、南非語

東部

哥德語

羅曼語

(拉丁語)

義大利語、羅馬尼亞語、羅曼斯語、撒丁語、法語、奧克西坦語、加泰隆尼亞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加里西亞語

亞美尼亞語

阿爾巴尼亞語

波羅的斯拉夫語

波羅的語

拉脫維亞語、立陶宛語

斯拉夫語

西部

波蘭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索布語

南部

保加利亞語、馬其頓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斯洛維尼亞語

東部

白俄羅斯語、俄語、烏克蘭語

印度伊朗語

伊朗語

奧塞梯語、庫爾德語、波斯語、俾路支語、塔吉克語、普什圖語

印度-雅利安語(INDO-ARYAN,梵語)

西北部

旁遮普語、拉亨達語、辛德語、帕哈里語、達爾德語

西部/西南部

古吉拉特語、馬拉地語、孔卡尼語、馬爾地夫語、辛哈里語

中部

拉加斯塔尼語、比哈爾語、印度語

東部

阿薩姆語、孟加拉語、奧里雅語

 

凱爾特語族Celtic Languages

凱爾特語族是五千五百年前,第一批橫跨整個歐洲從東向西移民的印歐語族。在很早的時候,凱爾特語族的成員就和義大利語族的成員一樣,遍佈整個中歐和西歐。距今約兩千六百年前,凱爾特人又經歷了一次遷徒,佔領了伊比利半島和不列顛群島。西元前第四世紀,他們更侵佔了義大利北部的伊特魯斯坎地區,差一點連羅馬都被他們攻了下來。再過一個世紀,凱爾特人的足跡更進一步,踏入今天土耳其的安卡拉一個被聖保羅稱為加拉太Galatians的地區。

在西元前最後的幾個世紀裡,有三種凱爾特語主導著歐洲大陸和小亞細亞,首先是高盧Gaul東部的高盧語,在西元後幾個世紀內,就被日耳曼語所取代。而在當時,羅馬人使用的拉丁語早已取代了法國及義大利北部的高盧語。使用於今日西班牙地區的凱爾特伊比利亞語Celtiberian和小亞細亞的加拉提亞語Galatian,後來也屈服於羅馬王朝的影響力之下,只有位於不列顛群島的凱爾特語言得以倖存。凱爾特語族中人口最多、也最活躍的是威爾斯人,至一九九一年時仍有五十二萬人使用。威爾斯語其實是在重重困難之下被保存下來的:先是羅馬人的入侵帶來許多拉丁詞彙;接下來侵略威爾斯土地的是愛爾蘭人,又帶入了蓋爾語,影響力一直從七世紀延續至前威爾斯時期(約西元八五○年);古威爾斯時期(西元八五○至一一○○年)時,則是英語的影響力增加;中威爾斯時期(西元一一○○至一五○○年),法國諾曼公爵征服了威爾斯,威爾斯語連帶出現了許多從法文借來的詞彙。只有在現代威爾斯時期(西元一五○○年迄今),因為英王亨利八世的統一法案Act of Union將威爾斯納入英格蘭,威爾斯的法庭及公家機關因此改用英語,才使威爾斯語逐漸沒落;不過,這個語言終究還是存活至今。

在二千三百年前曾是印歐語系最重要、分佈也最廣的凱爾特語族,先是受到羅馬人和日耳曼人侵略,接著又受到英、法鞏固政權的影響,如今已成了印歐語系中最小的一支,分佈範圍僅限於法國西部和不列顛群島邊陲。

 

義大利語族Italic Languages

至西元前一世紀時,整個義大利半島除了北方、西北方非印歐語系的伊特拉斯坎、雷蒂亞、跨越亞得理亞海而來的伊利里亞後裔梅薩比部落及南方希臘的殖民地外,主要語言為義大利語族中的匹克涅語、奧斯坎-翁不里亞語和拉丁語三大語支。拉丁語支的法利希語和拉丁語,可說是半島上最古老的義大利語,使用了古印歐語的音韻及經過修改的詞彙。法利希語的使用者,是西元前八世紀一個受伊特拉斯坎語影響的義大利部落,該部落的首府在費理伊,今天羅馬北部的CivitaCastellana;西元前二四一年羅馬人入侵,導致法利希語快速滅絕。拉丁語則是在西元前一世紀,羅馬人開始壯大時出現於拉其奧Latium,緊接著拉丁語的勢力立刻嚴重擠壓半島上其他語言的發展空間。一開始拉丁語不過是某個羅馬村莊的地方方言,這時已躋身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語言。拉丁文學的研究大約是西元前二四○年才開始的,後來隨著羅馬帝國版圖的擴張,影響力日增,內容也愈加豐富。西元前二四○年以前(文學發展前);古拉丁語(西元前二四○至一○○年);經典拉丁語(西元前一○○至西元十四年);白銀時代(西元一四至一二○年);前古典拉丁語(西元一二○至二○○年);通俗拉丁語(西元二○○至六○○年);中古拉丁語(西元六○○年至十四世紀);最後則是十四世紀以降的現代拉丁語。

經典拉丁語原是凱撒大帝、奧古斯都和維吉爾時代的日常用語,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定型為勢力日漸壯大的羅馬帝國,在從事政治、文化活動時所使用的書寫文字,接著更進一步成為整個西方世界宗教、教育上共同使用的口語及書面語。一直到十八世紀,經典拉丁語都是教育界使用的主要語言,甚至在二十世紀都還是羅馬天主教禮拜儀式時所用的語言。雖然被忽略了好幾十年,經典拉丁語在目前的歐洲和北美洲都有復興的趨勢,成為第二語言或附加語言。在羅馬帝國統治下,口語使用的通俗拉丁語繼續在各地既有的語言基礎上發展,成為後來的羅曼語族。各語言都以自已所屬的原型語模式流傳多年之後,才正式納入羅曼語族:比如法語是在第九世紀;義大利語是在第十世紀;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語則大約再晚一個世紀;十二世紀時是三個伊比利羅曼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及加太隆尼亞語;最後則是十六世紀時的羅馬尼亞語。

除了羅馬尼亞語,所有的羅曼語族語言都持續自經典拉丁語借字,因此,現在的義大利語族各語言之間,比日耳曼語族各語言間具有更高的互通性。此外,雖然阿拉伯語在西元七○○年左右取代了通俗拉丁語,成為北非的主要語言,然而因為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或義大利語等都屬於殖民者使用的語言,所以之後義大利語族強大的影響力在非洲其他地區仍清晰可見,甚至還擴及美洲、亞洲、西太平洋等地。也因為殖民的關係,使得義大利語族在全球的分佈範圍,僅次於日耳曼語族的英語。

 

從通俗拉丁語而來的法語,是以高盧語為基礎,法語中保存了好些凱爾特語的發音。法語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古法語(西元八四二至一三五○年)、中世紀法語(西元一三五○至一六○五年)及現代法語(西元一六○五年迄今)。十二世紀以降,若論及文法,法語的影響力不容小覷,豐富的文學作品影響了很多甚至是非印歐語系的語言與文學發展。西班牙語也是由通俗拉丁語而來,但是基礎是建構於伊比利半島的凱爾特語之上。古西班牙語(西元一一○○至一四五○年);現代西班牙語(一四五○年至今)則深受卡斯提爾方言Castilian dialect的影響,因為該方言奠定了西班牙語的書寫標準。西班牙語保存了許多在其他羅曼語言中已經亡佚的特色;然而,因為西班牙曾有一長段時間被回教民族佔領(西元七一三至一四九二年),西班牙語也因此融入了許多阿拉伯詞彙。另外,當今美洲各地所使用的西班牙語,則從當地原住民語中借入許多字彙。如今西班牙語已僅次於英語,成為全世界流傳範圍次廣的語言。同樣源於通俗拉丁語的義大利語,則是在義大利民族土生土長的一種語言。因為它是在地的語言,所以也保存了最多拉丁語的原始風格,義大利語不像其他羅曼語族語言一樣,要不是奠基於其他語言,就是曾經受到其他民族的侵擾。從一些文法上的改變,就可以看出義大利語屬於東羅曼語,與上述其他西羅曼語言明顯不同。不過義大利語在羅曼語族中最獨樹一格的,是它幾世紀以來從未改變的音韻系統:只要是稍微受過教育的義大利人,不需接受任何訓練就可以輕鬆朗誦中古時期的詩作。因此義大利語不分古、中古、現代義大利語。另一方面義大利國內政治環境長期的不統一,使得義大利語就如日耳曼語一般,不同地區的方言都發展出各自的在地作品,今日的義大利語,則採托斯卡尼各城市(佛羅倫斯、西那、阿雷佐)及羅馬地區所使用的方言為全國標準方言。

 

日耳曼語族Germanic Languages

西元前三世紀,一支曾跟隨凱爾特語族出走東歐的印歐民族佔據了今天的瑞典、丹麥和德國的東北部,他們就是日耳曼民族。這個民族所使用的語言,最大特色就是針對印歐語言的子音進行了系統化、大規模的改變。千年之後,這個遺世獨立的民族遷移到東至維塞爾Weichsel、南至多瑙河、西至萊茵河的地區,不是趕跑、便是同化當地的凱爾特語民族。這時,日耳曼民族因為對印歐原型語言音的不同詮釋,可分為兩大族:北日耳曼語語音經過演變,西日耳曼語則保留了印歐原型語原來的語音。北日耳曼的起諾斯語Norse,在西元一世紀中期,已經約略分為東斯堪地那維亞語(後來的瑞典語、丹麥語、哥特蘭語Gutnish)及西挪威語(挪威語、法羅語Faroese、冰島語);不過,因為兩邊的使用者互動頻繁,使得兩種語言之間具有極高的互通性。說到保存語言的統一性,斯堪地那維亞做得比其他地區的日耳曼語族都來得好,也因為這個原因,該地區所使用的幾個語言到今日都還可以看成是同一個斯堪地那維亞語的不同方言,而不是各自獨立的不同語言。西日耳曼語則經歷二度語音演變,分成兩個陣營:內陸的高地日耳曼語,和北邊、西北海岸區的低地日耳曼語。十六世紀時,以馬丁路德為首的宗教改革人士,使用中德意志的新興政治勢力來宣揚他們的理念;而現代德國所使用的標準高地德語,就是由中德意志方言發展而來。高地德語躋身世界上文化最豐富的語言之一,在現今的文學界,德國的詩人、劇作家和小說家仍然具有極崇高的地位。在十九世紀時,德語更是科學界和學術圈最主要的語言。

 

英語的誕生中古時稱為低地法蘭克語的一個低地日耳曼語,後來繼續存活,成為今天的荷蘭語;它的南方方言法蘭德斯語Flemish,則躋身比利時三大官方語言之一。十七世紀時被帶到南非的荷蘭語,後來發展成為自治區所用的阿非利堪語Afrikaans。西元第五世紀,許多沿北海而居的低地日耳曼語族人口如丹麥的盎格魯族、薩克遜族、朱特族,移民到不列顛島的東部和南部,加入了羅馬的羅馬日耳曼陣營裡高地日耳曼後裔的行列。兩者間語言的融合,創造出日後席捲全世界的新語言英語。古英語(西元七○○至一一○○年)包含了三種主要方言:南方肯特郡至蘇瑞郡地區使用的肯特方言、中部偏南薩西克斯郡至米德爾塞克斯郡的薩克遜語,以及北部艾塞克斯郡至諾桑伯蘭郡的盎格魯語。西元一○六六年諾曼征服之後,英語險些為法語所取代。後來的中古英語,則包含了四種深受法語及拉丁語影響的方言:南部方言、西密德蘭方言、東密德蘭方言及北部方言。十七世紀開始,英語也隨著荷蘭語的腳步到了北美洲、東印度群島、西印度群島、非洲及印度。相較於荷蘭語勢力的逐漸減弱,英語的勢力卻日漸增強:先是殖民澳洲、紐西蘭,十八、十九世紀時又把勢力延伸至太平洋地區的許多地方。這個全球化的擴張過程,創造了國際標準英語這個全世界最重要的第二語言,也讓世界上首次出現了名副其實的全球共通語言。

 

波羅的斯拉夫語族Baltic-Slavic Languages

波羅的諸語和斯拉夫諸語言,因為很相似,常合併為印歐語族的一個分支,但在波羅的海國家,基於政治,這種分法一定會招來反對聲浪。這些語言加起來,使用者約三億人,其中有半數以上的人說俄羅斯語。波羅的語(拉脫維亞語與立陶宛語),書寫文獻可追溯至十四世紀。在波羅的海區約有四百萬使用者,海外還有一百萬,主要在美國。兩者語言都有標準語,也有許多方言。其他屬於這類的語言都已絕跡,不過有不少古普魯士語的文獻保留下來。

斯拉夫諸語言為數較多,通常分為三大類:南斯拉夫語支、東斯拉夫語支、西斯拉夫語支。每一種主要斯拉夫語都有官方地位,是標準語;但這些類目下還有許多方言。古教會斯拉夫語可在九世紀以降的文獻中發現,其之後的形式(教會斯拉夫語)仍是目前東正教儀式禮拜用的語言。獨特的西里爾字母,是九世紀後期教士聖西里爾與梅篤迪斯所創,至今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馬其頓語及所有東斯拉夫語支的語言都採用。大約有一百種俄羅斯的非斯拉夫少數語言,也採用其改良後的形式。

 

資料來源

1、語言的歷史A History of Language

作者: 史提夫.羅傑.費雪 Steven Roger Fischer

出版日期:2009/05/03

 

2、語言的祕密How language works

作者: 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

出版日期:2010/04/1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