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瓦涅米 Rovaniemi - 隨手拍

六千五百萬年至五百萬年前
恐龍到黑猩猩
在恐龍的盛世達到顛峰,種類多得數也數不清時,又發生了一次大滅絕。這場六千五百萬年前的集體滅絕,讓恐龍和其他體重超過二十五公斤的陸棲動物死得一乾二淨。這一回的滅絕不比上一次嚴重,但卻比較鮮活地留在我們的想像中。這場大滅絕的倖存者是大多數的陸地植物和小型的陸棲動物:昆蟲、蝸牛、青蛙、蠑螈、烏龜、蜥蝪、蛇、鱷魚、一些小型胎盤哺乳類動物,大多數的魚類及海洋無脊椎動物。恐龍滅絕是因為當時一枚九‧六公里寬的隕石撞擊地球,揚起的碎屑可能多到讓地球幾千年不見天日。如今這個寬一百九十二公里,深三十二公里的隕石坑,被地質學家發現在墨西哥猶加坦半島地底,當地命名為希克蘇魯伯。
恐龍滅絕以後,哺乳動物花了幾百萬年的時間,才演化出適度的大型身軀。到了三千五百萬年前,更多的陸地分離,改變洋流的方向,年均溫陡降。靈長類動物(手腳靈活、有五根手指或足趾、眼睛朝向前方的哺乳動物)在一年四季水果供應不斷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生存下來。大約到了二千五百萬年前,非洲某些靈長類演化成體型更大的動物,稱為人科靈長目,也就是人猿。
現在我們應該很清楚,變遷的氣候是地球史演進的基礎。氣候變遷的主要成因,似乎是大陸在熔融岩漿構成的地幔上到處移動,形成高山,並且改變了海水的流動。隕石撞擊大概也影響了氣候,另外還有地球的傾斜度、擺動和軌道的變化,許多因素錯綜複雜地互相影響。
非洲人猿包含兩種黑猩猩和兩個亞種的大猩猩。近年的研究斷定,人類和黑猩猩的DNA有百分之九十八‧四相同,因此算是我們的近親(相比之下,我們和其他生物的基因有百分之九十相同)。不過,黑猩猩並非人類,黑猩猩有二十四對染色體,人類則有二十三對染色體,以及其他相當明顯的區別。
五百萬年至三萬五千年前
人類:一個新物種的誕生
我們很難精確指出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人類和人猿之間的界線並非一個定點。在七百萬年至五百萬年前,有個人猿始祖身上發生某種突變,而且存活下來,從這個單一的突變開始,人科靈長動物這個分支不斷出現其他單一的突變。這些突變所賦予的優勢被保留下來,種種變化促成現代智人的誕生。
這些遺傳變異重複發生在東非,東非地處熱帶;身上沒長濃毛,表示我們是從熱帶動物演化而來。為了成為人類,熱帶人猿從樹上爬下來,到草原生活;人類是草原的生物,而非森林動物,能塑造人類演化的地理環境就出現在東非的大裂谷。
專家把地球最古老的一群雙足人猿稱為南方古猿,最著名的南方古猿叫露西,1974年在衣索比亞的哈達爾挖出,露西是一隻直立行走的北非人猿,身高一百二十二公分,體重不到三十公斤,年紀介於十九到二十一歲,而且骨盆和現代女性相同,只是長了一張黑猩猩的臉。她的骨骼解決了人類學界長久以來的爭議:人類種系究竟是先演化出大頭腦,還是用雙足行走的能力?答案是後者,露西的骨架證明有些大猿從樹上爬下來,保留樹居時期旋轉自如的手臂和肩膀,並且演化出直立的姿勢,然後大腦才開始擴張。
到了二百萬年,出現了巧人,也就是雙手靈巧的猿人。這些猿人的直立身高大約一百四十公分,腦部已經開始擴張,從黑猩猩腦容量約三百到四百立方公分,發展到巧人的六百至八百立方公分。由於雙手不必用來行走和擺動,便開始製作石器,因為促進了腦部的發育。雙眼努力往前看,也是腦部發育的因素。腦容量較大的雄性必然選擇了骨盆較大的雌性做為配偶。腦部較大的胎兒會比較早出生,好順利通過產道,這種胎兒需要長期照顧,也必須和成年人有更多的互動。雖然還不會說話,但第一批石器的製作,以及手、眼、腦協調性的提升,都顯現出腦容量大的優勢。
到了大約一百八十萬年前,出現了直立人,身材比較高(高達一百六十七公分),腦容量較大(九百至一千一百立方公分)。既然現代人的腦容量平均是一千三百五十立方公分,現在我們似乎可以省略「猿」這個字,直接把這種動物叫做「人」。直立人開始出現我們相當熟悉的長相,他們製作木矛,把石頭削成優美的手斧。他們可能捕殺大型獵物,這種行為需要精準的工具和精密的群體合作,雖然直立人大概只有最原始的語言能力。他們吸收的熱量有百分之二十左右來自肉食,建立了固定的巢穴,並且照顧靠父母扶養的幼兒。直立人大概也完成了關鍵性的轉變,從黑猩猩社會的雄雌階級制度過渡到現代男女的婚姻關係。他們學會在閃電擊中樹木之後,保留樹樁燃燒剩下的餘燼,然後自行生火。學會用火後,有些人帶著禦寒用的火,首度踏出溫暖非洲的舒適環境,遷入了近東、歐洲、北亞的部分地區,以及熱帶的南亞和東南亞。當時整個人類世界大概只有幾萬人,不過已經可以和其他動物一樣,周遊世界各地,一年可以走上十六公里。直立人的後裔可以歸類到三個不同的地點:歐洲和地中海沿岸的尼安德塔人、東亞的直立人,以及出現在東亞或南亞某個地方的智人。
終於說到我們現代人了,場景又是東非的某個地方,在二十五萬年至十三萬年前的某個時候,直立人的非洲後裔再度突變成一個更健康的物種:智人,是人類種系迄今最後一次的物種形成事件。智人似乎是第一個能夠以完全清晰的口齒說話的人科動物類群。憑著流暢無礙的語言能力,智人發展出語法,以及抽象、理性、象徵性思考等人類專屬的特質,把手、眼、腦的強化循環發揮到極致。憑藉優越的大腦和語言能力,漸漸凌駕非洲其他人類物種之上,大約十萬年前繁衍出五萬人。其中有些人利用地球氣候提供的短暫機會離開熱帶的乾草原,進入地中海東岸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及歐洲。從非洲向外擴張的過程中,全世界的智人從頭到尾都是同一個物種。從現代人離開非洲起,雖然過了十萬到二十萬年,智人並沒有分化成不同的物種。
人類如何成為現在地球上最具優勢的生物,有兩個觀點值得強調一下。第一個觀點:人類天生是生物的一部分,地球的深刻節奏及上面的所有生物和我們息息相關。至少有好幾百年的時間,我們的宗教、心理學和哲學多半模糊和貶低了我們和地球在生物學上的關連,我們的城市生活的居住安排也有這個問題,不過近年來,西方人愈來愈意識到我們和所有生物的關連。另一個觀點是地球上的環境長期不斷地的變動,即使每天看起來都沒什麼變化,但事實上地球上的各種力量相互結合,使地球變得異常複雜而不可預測,表面看似溫和的力量,也可能帶來突然的改變。從大趨勢來看,我們是在大災難之間的隙縫中生存,度過我們短暫的生命。
三萬五千年至一萬年前
先進的漁獵與採集技術
大約在三萬五千年前,人類創造出洞穴壁畫、雕刻、小雕像、陪葬品、裝飾品,完整的象徵性語言,加上人類成功適應了全球各地區的環境,史前史學家深信這些人和我們一樣,具有現代人完整的語言和腦力。
這些先進的漁獵採集者又稱為覓食者,其所屬的小群體人數有限,可以自我防衛、分工合作,又不至於把步行範圍內的食物來源消耗殆盡。群體的人數可大可小,取決於覓食的難易度,少的話可以是十到二十人,多的話大概有一百人至五百人。這些群體主要靠游牧維生,隨著動物的遷移或植物養料的消耗,從一個地方遷徙到另一個地方。遷移的型態取決於在地的環境。夏天可能一待就是幾個月,但春季和秋季遷移的次數比較頻繁,冬天躲在鄰近獵物的洞穴裡。
我們很難評估漁獵採集者的伙食是好是壞,取決於運氣和地點。果實和堅果,加上肉類大餐,也許提供了充足的營養。由於人們來不及製造多少汙染就遷往他處,因此傳染病並不普及。此外由於早天、意外和作戰死亡的人很多,一般認為人類平均壽命大約是三十歲,不過有些人能活到六十幾歲。
他們遺留下來的工具,無論品質、數量和創意,先進的程度都令人咋舌。石器多半是細薄的雙面刀刃,開始使用石頭以外的材料來製作工具,例如長毛象牙、骨頭和鹿角,其中有些相當複雜,例如有刺的魚叉和魚鉤。到了兩萬三千年前,人類已經發明了弓和箭,這樣打獵就容易多了。居家工藝從此時起步,人類製作石塊襯砌的壁爐和燈來給洞穴照明,後者大多是小塊的石灰岩板,在中心挖洞,盛裝動物油脂。縫衣針大約在兩萬年前出現,大多以骨頭或象牙製成,包含穿線用的針孔。有了縫衣針,就能把動物的毛皮緊緊縫在一起,提供保暖功能。長毛象牙、狼牙、貝殼和骨頭可以做成手鐲、項鍊和珠子。一天工作幾小時就能滿足基本需求,剩下大把的時間可以社交、打扮和放鬆。
然而,當時的生活也必然充滿了不確定和恐懼。人們置身於巨大掠食性野獸之間,在脆弱不堪的地方棲身,夜裡豹子會把小孩帶走,對天氣和食物的供應毫無把握,死亡來得突然又意外。漁獵採集者在飲宴、藝術、音樂、儀式和集會中尋求慰藉及情緒的抒發,和現在的我們一模一樣。
到了一萬四千至一萬一千年前,氣溫上升,結冰迅速融化。上升的海水使人類的地景有了戲劇性的變化,以前能到的地方現在去不了,高達百分之四十的海岸線沒入海中。亞洲和美洲之間的陸橋被淹沒,形成白令海峽。連結英格蘭和歐陸的土地沉進水裡,現在被稱為英吉利海峽。海水淹沒了連接西班牙與非洲的土地,形成直布羅陀海峽。斯里蘭卡和印度分離,菲律賓與台灣脫離了朝鮮半島。維多利亞湖的水開始流入尼羅河,創造出全世界最長的河流。其他大河在全球各地一一形成:恆河、黃河、印度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這些河川氾濫形成的淤泥沉積,使農業得以發展,支撐日後人類文明的搖籃。降雨和植物生長的型態迅速改變,到了一萬年前,海平面比冰河時期高出一百四十公尺。語言學分析顯示,被迫遷移的人群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這場驚人的大洪水深深銘刻在倖存者的記憶中,成為大洪水的神話;全世界大約有五百種神話包含有關大洪水的描述。
估計西元前兩萬八千年的全球人口大約是幾十萬人。到了西元前一萬年,全球人口估計增加到六百萬人,這要歸功於結冰融化、文化進步及人類的集體學習,因為人類會在社交網絡裡分享他們的成就,並且傳給後代,讓他們能夠複製得更成功。智人這個物種出現以後,就不曾從中產生新物種。不同於鳥、鴨子或黑猩猩,我們這種物種年紀尚輕,不像牠們有充分的時間和地理上的隔離,演化出新的物種。現在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屬於同一物種—智人。後來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了解基因差異的源頭後,放棄了「種族」這個在生物學上毫無意義的說法。人類目前可見的變異如膚色、眼珠和頭髮的差異,是因為天擇與性擇的結果,前者以便適應當地的環境與氣候,後者是選擇可以吸引配偶的性徵,間接提高了人類的存活率。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