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錢的歷史-閱讀筆記




書名: 錢的歷史:貨幣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及未來

Coined:The Rich Life of Money and How Its History Has Shaped Us

作者: Kabir Sehgal       出版日期:2016/05/17

《錢的歷史》作者賽加爾是人人稱羨的華爾街金童,他目睹二○○八年金融風暴造成的傷害,立志要搞懂金融危機和個中原因。他花七年時間旅行超過七十萬英里,走訪超過二十五個國家,從荷蘭的鬱金香狂熱,到雷曼兄弟金融海嘯,探索金錢有什麼特色,讓全世界繞著它奔忙?金錢究竟有哪部分是我們無法掌握的?金錢又有哪些是讓我們產生怪異、不理性的行為?本書討論金錢的生命,分為頭腦、身體和靈魂三部分。頭腦部分:為什麼我們使用金錢?作者以生物學、心理學和人類學回答這個問題;身體部分:錢是什麼?藉由研究有史以來金錢的實體形式,以及未來可能的形式來回答這個問題;靈魂部分:我們應該如何運用金錢?作者轉向宗教和藝術,說明金錢不只是價值的象徵,也是我們價值觀的象徵。作者帶領讀者走遍全球,深入探索金錢和人之間的關係。對金錢有深入、豐富的討論,也對人性本質和大腦思想的運作,提出妙趣橫生的介紹。他從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神學等不同學科的角度,探討金錢概念的原型與演化過程。

 

 

    金錢的傳統定義是,它是交易的媒介、計價的單位,以及價值的保存。廣義的定義是價值的表徵,用以代表其他東西。價值即東西的重要性或值不值得,因此金錢是某種有價值、重要性的東西之表微。在最基本的層面,人與人交易以取得生存所需的東西,如食物與住所。金錢雖是人類所發明,但所有的生物都要交易才能生存。我們人類依賴其他生物保持健康,譬如我們的皮膚和嘴裡都有微生物存在。我們腸道裡就有超過一百兆的微生物,細菌在腸道裡協助消化養分,新陳代謝精力,並且綜合維他命。我們腸道裡的細菌也可能趕走寄生菌。我們的腸道提供細菌生存之地,而它協助維持我們的健康。持平地說,發生在人類之間的交易,和發生在其他生物之間的交易是不同的。差異在於人類的大腦讓我們感受到交易,能使我們仔細地思考。當人類腦子能有符號表徵的思想能力時,就可能看到事情的潛在價值。鹽、大麥和可可亞等商品,就是早期的通貨。當人類生產量開始大於他們的消費量時,剩餘的大麥成為可交易以取得其他東西的項目。剩餘成為價值的象徵。

 

人類的交易或許就是最早出現在生物的持續和進步之現象。從微生物的交易發展到動物王國、舊石器時代部落,再到華爾街證券交易員,透露出一股演進力量精彩的進展。以人類來講,我們察覺到交易增加我們生存的機會。這份察覺會導致製作便於合作,甚至贏過其他物種的工具。起先,這些工具用來完成一個簡單的工作,但是大腦符號表徵思想的能力,使人類可以看到這些工具不僅只是實體器物。農作用具、武器和珠寶,用來作為初期的通貨。人類可以看見這些工具的象徵價值:它們可用來交換其他有價值的東西。當人類大腦愈發繁複,文明也變得愈發複雜時,就需要統一、普世的工具,可以更廣泛的交易。這個工具就是金錢。科學家大多數的研究都呈現植物與昆蟲是共生的世界。共生是共同演進的例子,是相互有益的夥伴關係。蜜蜂與花,珊瑚與蟲黃藻,人類與腸道內的細菌一樣,互相幫助生存。

 

傑里科Jericho是西元前九千年新石器時代最初的文明之一,它成為死海鹽的交易中心,於是人類吃了更多豬、牛等肉類。因為鹽能保存肉品。對鹽的需求強勁,因此它成為一種通貨Currency,這個字來自拉丁字currere,意即流動或跑動。合作在演進上是有利的,即使基於某種原因,不合作比較划算,人類彼此大多還是合作,這或許是因為人類察覺合作增加生存的機會。文明被界定為:能在頭腦之外儲存象徵。不論是手斧或硬幣,這些東西必須先透過心智架構予以建構。這種心智圖象化以符號表徵和思想傳遞給別人,他們再加以精進,傳給未來世代。新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先進的天賦能力會導致以新方法合作、新工具去促進它。這一步走了好幾百萬年,但是創造金錢所需要的兩個因素:合作及象徵性思考,早已存在。人類明白,合作能增加他們生存的機會。他們現在可以製作象徵性和社會的工具,幫助他們達成目標。這個能力使精力能源這項通貨變成商品金錢(C to C),最後又轉化成硬幣和紙鈔(C to M to C)。金錢的形式在過去數千年來演進改變,也是要讓交易更方便、有效率。

 

    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要預測?即使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也承認,預測充滿不確定性。他也認為我們的天性要求我們要預測。預測正確會產生快感,以演化論的邏輯來看,當我們辦識出可預期的模式,不確定性即降低,這樣會增加我們生存的機會。從二十世紀初以來,預測已經成為現代金融服務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經過一段時日,這些預測得到改善和精進,許多商人逐漸依賴它們做出重大決定,甚至有人把預測當成事實。然而和許多硬科學hard science還是不一樣,經濟預測不是那麼可靠,因為它根據的是持續變動的東西,就是人類的行為。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理性的人構成理性的市場,而理性的市場導向理性或正確的價格。這個信念構成有效的市場假設。股價反映所有可取得的公開資訊。由於價格是群眾智慧的呈現,而個人無法超越市場,因為市場已經「正確」了,這個假設有個更直白的名字,就是理性市場理論。

 

但是人類是不完全理性的,凱因斯所謂的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人類的行為有時候不受邏輯和理性指導,而是由類似恐懼和安逸感等情緒,這些其他力量指導。常言說:瘋狂的定義就是一再重覆做同樣一件事,期待會有不同的結果。稱之為效度的錯覺illusion of validity,效度的錯覺是一種認知上的偏差,它偏離理性行動者的預期行為,亦即對邏輯的盲點,認知偏差是行為經濟學的起點,而行為經濟學是了解人們如何做財務決定的心理學方法,但非純粹的經濟學方法。丹尼爾‧康納曼在他的暢銷書快思慢想中,提出了解思想如何運作的新模式。他把思想運作的方式分為系統一和系統二兩種。系統一會自動、快速決定,下意識就發生。系統二會做出較慢、較複雜的決定,是有意識地發生。我們的選擇不只是理性或不理性,而是有意識或下意識做決定。我們許多財務決定是受到自已並不完全明瞭的力量所指引,如天氣、音樂。

 

從一八八○年至一九一四年期間,許多工業化國家都持古典金本位制classical gold standard。這是國際貿易旺盛、物價穩定、經濟成長和政治和諧的時代,金本位基本上是參與國家,把國內貨幣的價位固定在特定數量黃金上的一種承諾。各國藉由願意以這個價格,向任何人買或賣黃金而維持這些固定價位。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突然中斷這個時代。幾個歐洲國家退出金本位制,以便多印紙鈔支應軍事費用。戰後,許多國家因為金本位制在戰前相當成功,又回到金本位。但這是經過修正的制度,稱為黃金匯兌本位制gold-exchange standard。黃金匯兌本位制是這樣運作的:美國仍維持古典金本位制,以黃金贖回美元。然而,英國和其他西方國恢復假的金本位制;英國是在一九二六年,其他國家也大約是同一時期。英鎊和其他貨幣不以金幣兌換,只以大塊金磚兌換,這樣就僅適合國際交易。這可以阻止英國及歐洲其他國家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幣,因此就允許更大程度的紙鈔和銀行通膨。英國是在財政大臣溫士頓‧邱吉爾的慫恿下採行這個制度。脫離金本位制時所用的兌換率,回到黃金匯兌本位制時仍然沿用。但是這個兌換率並沒計入戰時所發生的通膨,這就使英鎊價值過高。本意是基於國家聲名,也為了重建倫敦作為全世界硬體貨幣財金中心的地位,只不過徒勞無功了,物價重挫約50%,英國出口在全球市場仍然沒有競爭力,失業率屨創新高。邱吉爾日後很後悔他有此一決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許多領導人領悟到林肯數十年前已經了解的事:經常是在經濟危急時,一個國家需要的錢往往大過它的貴金屬或現金準備。官員也了解黃金有侷限:經濟會受挫,黃金卻不下降,兌換率也不動。一九二九年,美國市場崩潰,經濟呈螺旋下降之勢。包括英國在內,好幾個國家起先仍堅守黃金匯兌本位制。這些國家提高利率以吸引投資人資金,為借款人和全球市場製造更加有限制的氣候。學者則主張他們應該降低利率,在這種艱困時期方便借貸和貿易。然而,金本位制使貨幣匯率不變,迫使各國忍受物價通縮。

 

這種情形今天不會發生。由於美元沒有泊靠在貴金屬上,它隨著其他貨幣浮動。不會通縮,美元會貶值,使美國的出口更便宜,在全球市場上更有競爭力。今天的決策者寧要貨幣貶值,不要物價通縮。但金本位制在經濟收縮時只提供一個選擇:通貨緊縮。英國陷在景氣衰退中,它提高利率以維護英鎊,當時的全球準備貨幣的價值。但是又不願向政治現實低頭:人們不願忍受通縮的黃金苦藥。英國因此在一九三一年九月放棄黃金匯兌本位制。英鎊失去作為世界準備貨幣的吸引力。不久之後,二十五個國家也退出黃金匯兌本位制。投資人轉向美國,關心它是否會是下一個退出國家。一九三三年,羅斯福就任總統,他發覺金本位制限制重重。他認為它是銀行擠兌的部分原因,人們急著要把紙鈔兌換成硬體貨幣,銀行就支撐不住了。他訂出的政策彷彿就是出自忽必烈的經濟課本。他簽署六一○二號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6102,強制所有的金幣、金磚和憑證(僅有珠寶和罕見硬幣等少許例外),統統以每盎司二○‧六七美元價位上繳給政府。聯邦財政部在肯塔基州諾克斯堡蓋了一座金庫,蒐藏這些徵收來的黃金。法令禁止囤藏黃金,違者最高可處有期徒刑十年。政府也禁止黃金出口,並規定金礦公司把黃金統統賣給政府。一九三四年黃金準備法Gold Reserve Act of 1934取消規定以黃金清算的契約法條款。聯邦最高法院以一票之差通過支持取消以黃金清算之契約,法案也准許政府調整美元和黃金之間的兌換率。羅斯福把兌換率調為三十五美元兌一盎司黃金,希望以美元貶值刺激通貨膨脹。

 

經濟大蕭條期間,美國政府增加對貨幣制度的控制,使它不像金本位制那樣限制重重、比較有彈性,但是同時也更傾向走向軟體貨幣。一九四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四十四國代表來到美國新罕布夏州布瑞登森林漂亮的華盛頓山旅館開會,擬訂國際金融制度。美國因為從大戰中崛起為全球領導大國,在新制度中取得有利的條件。布瑞登森林會議的一個結果就是,其他國家的貨幣盯住美元,而美元則與黃金連繫,定為一盎司黃金值三十五美元。和世界各國的時鐘以英國格林威治計時為準一樣,現在各國貨幣需要美元計價為準。美元是世界的準備貨幣:其他國家持有以美元計價的證券,美國支付利息給這些持股的國家,美國則擁有黃金。以某一層意義而言,美元成為新黃金。然而,儘管美國是布瑞登森林制度的主要制訂者,但最後還是拋棄了。美國拋棄布瑞登森林制度有好幾個因素:成本上升、通膨上漲和制度限縮。

 

一九六○年代期間,林登‧詹森Lyndon B. Johnson總統的槍砲和牛油政策:對外打越戰、對內推行大社會Great Society,需要大量的金錢。協助窮人、小孩和老人的牛油政策,使得每年支出由一九六五年的六十億美元,激增到一九六八年的一百二十億美元。但這些數字遠不及越戰軍費來得可怕。不願對老百姓課徵重稅,美國政府舉債支付將近兩百萬人涉及戰事的武裝部隊。超過九%GDP投入國防費用,前後共花費一千多億美元,相當於今天七千億美元。軍費浩繁對美國財政產生負面影響,而赤字支出停不下來。它也殺了布瑞登森林制度。從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一年,美國的貨幣供給年增率平均為七‧四%。年深日久,錢愈多,花費愈多,通膨也緊跟著來。消費者物價大漲從一九六五年初的一%略多,攀升到一九八○年的一三%以上。通膨一起,問題也出現,持有美元準備的外國政府愈來愈懷疑美國有能力把美元兌換為黃金。一九六五年,法國和西班牙贖回數以百萬計的美元,兌換為黃金。美國的黃金儲存驟降,全球經濟活潑地擴張,可是全球黃金供給的成長不夠快。黃金市價高,而固定兌換率一盎司值三十五美元低,兩者之間出現差距。一九六一年,幾家中央銀行成立倫敦黃金共保組織London Gold Pool,出售黃金,以保衛布瑞登森林制度固定兌換率。但是價差愈來愈大,實在撐不下去,共保組織終於在一九六八年垮了。美國提供大部分黃金,不願再以如此低價出售。美元需要貶值,可是要這麼做,非得傷害到整個布瑞登森林制度所訂定的匯率體系不可。因此美元價值變得愈來愈高,也是全球爭執的議題。譬如美元過強讓歐洲官員不悅,因為美國企業更容易蒐購歐洲企業和資產。其他國家開始以貶值及浮動貨幣的方式,疏離布瑞登森林制度。例如,德國馬克和荷蘭基爾德guilder對其他貨幣採取浮動匯率。英國需要將英鎊貶值,以提振其出口。它試了許多方法維持強勢英鎊,但到了一九六七年終於不支,一口氣貶值逾十四%,創下貨幣相對穩定時期最大的跌幅。投資人開始問:如果英鎊能貶值,美元怎能不貶值?他們預期美元要崩跌,買進黃金。

 

尼克森總統一九六九年面對赤字預算、高通膨和限縮的貨幣制度。雪上加霜的是,經濟在一九七○年開始陷入衰退。經過激烈辯論後,尼克森決定行動方向,一九七一年八月十五日,他透過國家廣播公司NBC電視轉播發表二十二分鐘的演說,時間排在熱門影集牧場風雲Bonanza播出之前,演說中,他指責國際投機客製造金融危機,並以美元為炒作目標。他也揭露新經濟政策,宣布實施九十天的工資物價凍結以抑制通貨膨脹,對進口商品課徵一成附加捐,使外國產品在美國境內競爭力降低,另外也暫停以美元兌換黃金。他訴諸愛國主義,呼籲民眾:如果你要買外國汽車或到國外旅遊,市場情況可能使你的美元買到較少東西。但如果你和廣大美國民眾一樣,在美國買美國貨,你的美元的價值在明天會跟今天一樣。換句話說,這樣做的效應將會穩定美元。他的保護主義政策讓美國的國際貿易夥伴大吃一驚,稱之為尼克森震撼Nixon Shock。巨大的一○%附加捐有如美元即刻貶值。日本宣布日圓浮動,讓日圓兌美元匯率升值七%,若再計入尼克森的一○%附加捐,美國境內的日本貨售價上升十七%。美國股市彈升。雖然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依據史密松尼協定Smithsonian Agreement成立新的國際貨幣制度,恢復固定匯率,但沒能撐太久,因為美國和其他國家在面對國內問題時都希望貨幣政策更有彈性。到了一九七三年,許多工業化經濟體的貨幣開始彼此匯率浮動。布瑞登森林制度壽終正寢。

 

中央銀行制度從一六五六年瑞典斯德哥爾摩銀行開始,演進到今天成為金融制度的中流砥柱。中央銀行成了現代金融制度的首要煉金術士。在不依賴地下金屬的貨幣制度裡,它們憑空創造出金錢。這些新興煉金術沒給人化學家熔合金屬的形象,而是端出錯綜複雜的銀行體系和政府機構糾纏在一起的解說圖表,沒有什麼煙囟,但多了不少組織圖。在美國,創造金錢的煉金術涉及到聯邦準備體系、銀行業和財政部。聯邦準備理事會是為因應一九○七年的金融恐慌,而在一九一三年依聯邦準備法Federal Reserve Act成立的機構,當時的恐慌導致好幾家銀行擠兌、破產。當時,銀行家摩根J.P. Morgan出手拯救美國金融體系。官員體會到美國需要一家常設機關監督、管理,甚至控制貨幣議題。

 

聯準會的角色在往後數十年擴張到涵蓋好幾個領域,從監督銀行體系到便捷國際支付,樣樣包辦。聯準會最有名的就是制訂利率,即金錢的價格。技術上而言,聯準會訂定聯邦資金率federal find rate的目標,這是銀行互相拆借的利率。它介入市場以達成這個目標率。如果聯準會希望降低目標率,就到市場購買股票,會有擴大貨幣供給的作用:錢多了、目標率低。如果聯準會要提高目標率,就拋售一些股票以收縮貨幣供給:錢少了、目標率高。假設聯準會想降低目標率,會以憑空創造出來的新錢,從花旗銀行買進一百萬美元國庫公債。這一百萬美元公債加進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裡。花旗銀行和其他大型銀行都一樣,在聯準會裡開了戶,賣出公債時,帳上就記載收入一百萬美元。要讓這些新錢透過經濟流通更廣,花旗銀行放貸部分,但非全部的錢給借款人。銀行依規定要保留部分存款,通常約一○%,留在金庫或聯準會的帳戶裡。花旗銀行必須保留一百萬美元當中的十萬美元作為準備,可以貸出其餘九十萬美元。假設某位女士借了這九十萬美元,存進她在富國銀行Wells Fargo Bank的帳戶,其中九萬美元需留做準備,其餘八十一萬美元又能出借。以這種方法,分解式準備制度fractional reserve system使金錢複式擴張。原始的一百萬美元可以擴張為十倍:一小筆錢產生一大堆融資。金錢就這樣創造出來。

 

由於銀行只保留一部分存款在手頭上,如果存款人要求提領的現金大過銀行持有的準備金,銀行就有被擠兌的風險。現今,為了增加存款人的信心,政府把存款定出保險到二十五萬美元為上限。在這一貨幣營運中,聯準會可以從非銀行組織,如保險公司,購買資產,但這種情況,新錢可能不留在銀行體系,對經濟會有較低的影響。聯準會也可以用它創造的錢直接向財政部購買國庫公債,這個過程叫做債券金錢化monetizing the debt,這是政府不用加稅或賣公債籌到錢的一種賴皮的過程。以這種方法增加貨幣供給,幫助借款人,即政府,因為美元的價值在未來可能比較不值錢。這也是為什麼自古以來政府總是訴諸創造更多的錢,比加稅來得容易。但是因為錢多了可能導致通貨膨脹,每個人的錢貶值,等於是向每個人變相課稅。至於實體金錢的流動,聯準會扮演分配者角色。製版暨印鈔局The Bureau of Engraving and Printing印製紙鈔,聯邦鑄幣局US. Mint製造硬幣。兩者都是財政部下轄機關。假設亞特蘭大的太陽信託銀行預期假日期間對現金需求會上升,便向聯準會調錢。太陽信託銀行在亞特蘭大聯邦準備銀行(全美十二個區域性聯邦準備銀行之一)有個戶頭,亞特蘭大聯邦準備銀行有現金;它在太陽信託銀行戶頭註記欠我多少錢,然後撥現金給太陽信託銀行。二○一二年,聯準會透過遍布全美的二十八個作業中心,處理三百一十七億鈔券。這是很龐大的作業。好幾個機構組成美國龐大的金融制度,可以說現代煉金術就是當前的官僚體系。儘管制度十分複雜,也很細膩,軟體貨幣的浮士德式交易仍揮之不去,貨幣當局有責任明智、謹慎地運用他們的權力。

 

今後很久,肯定會出現新型式的金錢及支付方式。但是,數千年的貨幣史可以作為一個指針。金錢愈來變化,愈可能保持原狀:保持財產,不論是硬體貨幣或軟體貨幣,我們都已經看見。金錢也可能變得更加數位化、看不見、碰不到。金錢的形式要看社會的「超級大腦」如何改變而定。未來的世界演變的三個可能性:一、熊市狀況:由於幾件不平靜事件,如金融危機、恐怖攻擊或天然災禍,世界惡化,金錢將恢復為硬體貨幣,有實質內在價值,人們對法定貨幣失去信心,人們訴諸以物易物,甚至創造另類替代貨幣;二、牛市狀況:科技發展既廣又快,世界進步,有如今天,金錢愈來愈數位化、看不見也摸不到。貨幣穩定時期,人們照常過自已日子,不會去注意支付方式是紙、塑膠或電子。他們對便利交易的科技,以及發行貨幣的機構有信心,不會去搞囤藏或以物易物;三、夢想狀況:許多年之後的未來,人和機械之間的界線模糊了,或許未來人類會在遙遠的星球發現新金屬、新材料,取代今天地球的黃金作為硬體貨幣。或許人類和機械某些能力合而為一:如果人體可以植入心律調整器,為什麼不能植入支付系統,然而如果這些科技以邪惡用心運用,夢想就會變成夢魘。

 

信用卡的創造,就是實際生活仿效小說的一個例子。直到一九二○年代才有石油公司和旅館業者推出信用卡,方便顧客交易。但是它們不能用在別的地方。一九四六年,紐約市布魯克林佛列布希國民銀行Flatbush National Bank推出比較廣泛可用的信用卡,取名記帳卡Charge-It card。一九五○年,後來知名的大來卡Diner’s Club card問世,原因是它的創始人法蘭克‧麥納瑪拉Frank McNamara有一天晚上在餐館吃飯,竟然現金不夠付錢出糗,而後想出來的點子。短短兩年之內,有兩萬名持卡人。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和美國商業銀行Bank of America於一九五八年跟進發卡。美國運通在五年之內就招攬到逾一百萬個持卡人。美國商業銀行在人口眾多的加州推廣,用戶極多,其他銀行加入它的信用卡網絡,後來它改名威士卡Visa。一九六○年代末期,一群銀行推出日後稱為萬事達卡MasterCard的信用卡,和美國商業銀行競爭。當第一國民城市銀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日後改名花旗銀行Citibank把它的信用卡併入萬事達卡後,萬事達卡聲勢大漲。信用卡使用普遍,可以有幾個因素解釋。簡單講,人們喜歡增加及立即花錢權力的便利,即使必須透支也不妨。信用卡讓每個使用人面臨浮士德似的交易,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債台高築、無力清償。政府和銀行有許多經濟方面的理由鼓勵使用信用卡。信用卡滲透率、經濟成長和出口,彼此之間有正面連帶關係。但是要讓所有商家都接受信用卡付款,很難。通常是因為銀行收手續費,以及商家要等幾天才能真正拿到錢。

 

在牛市狀況,不論是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金錢的未來將涉及到手機電話及其他行動裝置,例如平板電腦。這是因為行動電話滲透率已經遠超過信用卡。行動支付系統技術分為三個區塊:一、手機讀取器:讓行動裝置能夠接受信用卡。二、行動錢包:讓客戶用手機當作支付裝置,這種技術叫做近場通訊near-field communication。谷歌錢包就採用這種方式。另一種支付系統以簡訊為基礎,在歐洲及開發中國家相當普及。每一種手機錢包都不一樣,但它們全都取代攜帶一堆卡片的需要,而且它們全都依賴支付網絡。不論是那一種行動錢包成為產業標準,消費者和商家都是贏家,因為行動錢包可縮短交易時間,意即客戶不必排長龍,增加工作生產效率,有可能增加來客數。三、行動商務:包含發生在行動裝置上相當廣大範圍的交易,例如行動銀行和行動採購。在牛市狀況,金錢消失了,從奈洛比到紐約,人人和全球市場連結起來。行動裝置變成支付系統,金錢將變得愈來愈數位化、看不見也摸不到。金錢變得更加抽離它協助我們取得生存所需資源的演化目的。然而最令人擔心的是資訊安全出問題,收費軟體chargeware、廣告軟體adware、和惡意軟體malware是最大的威脅。牛市狀況固然前景看好,但是也讓歹徒有新方法在財務上占別人便宜。

 

採用經濟邏輯的話,我們希望有更多錢,因為錢能幫助我們取得必要資源生存。第一個提出「看不見的手」這個說法的人,並不是亞當‧斯密。其實是約翰‧喀爾文John Calvin。喀爾文認為上帝的手把秩序帶到世界,否則世界就會一團紊亂。亞當‧斯密採用這個詞語,把秩序的源頭,從上帝改為個別人類行動者的內部關係。從這個觀點出發,市場是自我組織的體系,可以管理自已。談到金錢,許多宗教領袖提倡少即是多的精神邏輯,以及疏遠物質財富才能產生精神富足的這一弔詭的智慧。在艱鉅的時代,文明和市場發展著,老子、佛祖、耶穌和穆罕默德等不同宗教領袖,都擁抱這一弔詭的智慧。人類學家指出,畢達哥拉斯、佛祖和孔子等有影響力的宗教領袖,全都活在西元前六世紀,即硬幣發明出來的地區:希臘、印度和中國。他認為,從西元前八○○年至西元六○○年,錢幣和若干持久的宗教會出現,不是巧合,很有可能,某些有組織的宗教是因為回應市場的重要性興起而散布開來。例如,耶穌早期追隨者有許多人貧窮,接受他對於物質財富的弔詭、解放的智慧。三個亞伯拉罕衍生的宗教和印度教的經文對金錢都有無數的解讀,這個精神邏輯的元素在每一宗教中都可以找到。

 

由於加利利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耶穌接觸過羅馬錢幣。猶太人必須付各種稅,有些稅要上繳到羅馬統治者那裡去。每個男孩年滿十四歲或女孩年滿十二歲,每年必須繳交一個狄納瑞爾斯的稅。西元一世紀有一種狄納瑞爾斯流通,它鐫有「凱撒尼祿、奧古斯都的聖子」等字樣。每個字都有相對應的數值,加總起來合計六六六,即聖經啟示錄所謂獸名數目number of the beast。一般公認尼祿就是啟示錄中提到的獸。虔誠的基督徒日後都拒絕身懷有這一肖像的硬幣,或用它來進行交易。狄納瑞爾斯很有意思,因為耶穌在福音書裡直接評論它。有一個猶太人大型團體法利賽人Pharisees,一直挑戰和考驗耶穌。有一次他們試圖考考耶穌,問起他有關稅務的問題:我們納稅給凱撒,可以不可以?這是包藏禍心的難題。如果耶穌反對付稅,他們可以向羅馬當局舉報耶穌叛亂。如果耶穌答話是該繳稅,他會觸怒痛恨向羅馬君主納稅的猶太同胞。首先,耶穌看穿他們的詭詐。然後他要求他們拿出銀錢讓他看,是用什麼硬幣付稅,因為他身上沒有錢。他們出示上面有凱撒肖像的狄納瑞爾斯。耶穌說:這樣,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透過閃避問題,他提出政治上機靈的答覆,並且再次在世俗與神聖、塵世,和天上財寶之間畫出區別。法利賽人不能責怪他叛國,而猶太革命派也不能指控他完全順服羅馬人。然而,藉由表示人民應該付稅給凱撒,耶穌等於默認金錢是人造的東西,在這個世界很難避免。他的回答呈現出「交易的領域」,就和你不能付姨媽一筆錢,請她替你烹調感恩節大餐一樣,你不能出錢買到通往正義之路。

 

耶穌進了神殿,趕出殿裡一切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就是要在世俗和神聖之間畫出同樣的界線;在他評論納稅時,耶穌提到羅馬錢幣的侷限:凱撒帝國的錢幣不在神的國度裡流通。每個錢幣上有凱撒的肖像,但每個人是依神的形象而創造的。犧牲性質的贈與會使我們省思自已是如何花錢的,它是否適當反映我們的價值觀。藉由犧牲財務福祉,我們可以擺脫金錢、疏離金錢,走向沒有物質財富的自由生活。藉由接受少即是多、無即是有的精神邏輯,天上財富的應許就會更接近了。


 

留言